書目資料:
諶攸文(譯)(2004)。Ron Clark原著。優秀是教出來的。台北市:雅言文化。
這幾年來,臺灣的教育有一個最大的改變,「教育部開始明令禁止體罰」,政策一開始,讓許多老師倍感壓力,尤其是「不打不成器」這種觀念早已經根深蒂固。然而,對於這個政策我是贊同的,每一個人,都是一個完成的個體,需要被尊重,需要被保護,沒有誰有權力去傷害任何人。而我,誠心的想對那些被我體罰過的孩子說:「對不起」,雖然,我從未因成績而體罰,體罰的原因都是因為品德問題,我還是不該有體罰的行為,學習尊重自己,也尊重別人,是我這幾年來最大的收穫。
完結「體罰」取而代之的是「處罰」,罰抄、罰寫…等等,只要不屬於體罰的的處罰,便開始出現了,在這不穩定的過程,我尚稱這段期間有著「變相的體罰」,那就是大量抄寫!在一段過渡期的磨合與抗爭後,漸漸的,老師也開始思考與改變教學模式,在家長與老師雙方面的配合下,找出不體罰也可以教出好孩子的方法。而我學會了「先鐵的紀律,而後愛的教育」,其中「鐵的紀律」與克拉克老師的規則不謀而合,所有的規定、規則、規矩,都訂定的清清楚楚,然後,「愛的教育」讓學生相信,即便是沒有血緣關係的人,也可以真心愛他們。
克拉克老師認為:「教書就是製造驚喜,就是為孩子製造一生難忘的時刻。」。我倍受感動,從小到大,我也遇過很多好的老師。有一位好老師的益處並不在於他所教你的課本知識,而是在無形之間-他怎麼想問題?他怎麼處理問題?他怎麼應變?如果你同意我說的,你便會回想到你所遇到的好老師!一位好的老師,不是上課風趣,或是博學多聞,而是,你在思考問題方面,像他的那位老師(Sternberg & Lubart, 1995)。不可否認的,我深受許多老師影響而立志要當一個也會影響其他學生的老師。而我也確信只要掌握正確的「教學方法」和突破「受教者的自我設限」(陳立、張甄薇,2013),有些學習上面有困難的孩子,只是不願意敞開心中那道門,尚未學習,便自認為自己學不來,逐漸失去學習的動機,要改變學生的態度,首重便是教學方法,在目前的大班教學中,著實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因材施教,但是,我相信,只要你用心,學生一定感受的到。
現在臺灣已經步入嚴重少子化社會,對於雙薪家庭的無奈,我相信是許多父母不願意提起的沉重,大家似乎忘了一點,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必須並進,才能讓孩子有最好的學習效果,但是,許多為家庭奔波勞碌的父母,又如何承擔起這個責任,我想:在沒有時間陪伴小孩的原因下,又有多少無奈?多數的小家庭中孩子數少,孩子也可能倍受關愛寵溺,孩子的教養是一個大學問。學生不只在學校中,需要得的老師的溫暖與陪伴,回到家,也需要父母的支持與陪伴。
克拉克老師認為:剛開始,學生會喜歡較不嚴格的老師,可是當學生逐漸越界,就會開始變得不尊重老師。最好的方法是讓學生喜歡老師,也尊敬老師。要達到這樣的結果就必須建立秩序,把規則說清楚、講明白,這些規則並不單單只是要讓孩子循規蹈矩,更重要的是:要他們為離開教室後的人生做準備。我也相信,從小開始建立好的規矩,直到長大還會受用!我記得,我國小的數學老師許美月老師,她總是嚴格要求我們數學算式要寫的十分工整,否則就是退回重寫,考試的時候分數也是0分,就是因為她這樣嚴格的要求,讓我發現:唯有思路清晰,算式工整,才能夠學習好數學,讓數學成為我最優秀的科目。
「education」是由拉丁文Educare蛻化而來,由E(出)和ducare(引)組合而成「引出」的意思。在在說明了,教育要用引導的方式,來引出學生的個人特質。中國儒家思想也相信人性本善,教育是後天人格養成所必要。克拉克老師認為:優秀是可以教的,可以透過教育引發出優秀的學生。或許孩子天賦有別,有心學習才是最重要的,孩子的學習能力,遠遠超越大人的想像空間,讓渴望學習的孩子,不再受到現有教育體制的捆綁,讓屬於他們的天賦,獲得解放、得以自由,不是「資優生」也可以出類拔萃(陳立、張甄薇,2013)。
在我們不斷思考創新教學與翻轉教室,如何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時,是不是也忽略「教養為善」的基本守則。克拉克老師所訂立的55條規則,都是繞著教養孩子品德為出發點。處於長期智育掛帥的學校教育中,品德教養似乎被忽略,取而代之的是學業成就。所謂「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」,唯有注重教養,教出身心靈都正常的小孩,才得以教育出一位健全的成人。而在鐵的紀律下進行愛的教育,不僅可以教導好孩子規則,也不致於讓孩子擔心受怕。接受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優點,有些特質並非用學業成就可以評量出,當我們可以以多元評量的方式來評量學生的特質與能力,才可以避免以學科成績決定孩子的人生。
目前,我看到一個臺灣的教育問題「教師的退場機制不完備」,正式教師要被解聘,必須要有重大違紀,但有部分老師,因為「薪水」教書,而非真正有教育熱忱,我曾經遇過老師上數學課,只播放出版社所贈送的power point,經過家長抗爭,該師只是調任其他班級,並未被解聘,這樣的例子雖在少數,我依舊認為,不應該有任何不適任的老師,影響學生的受教權。我希望,所有的老師都能一本初衷,莫忘初衷,找回教書的熱忱,才可以作育更多的英才!